1946年,晋察冀搞了个战后总结大会。会议上,有位将军突然站起来,像发飙的牛一样猛拍桌子,指着军区头头破口大骂!
谁也挡不住,连朱爷爷都给吓了一跳!
他们到底搞了啥稀奇事儿啊?
郭天民这厮,红军出身,火气大得跟开锅的水似的,脾气从那时候就响当当。
黄埔六期毕业,红四方的老油条,1933年当上红九师的参谋长,那会儿小伙子火气特别大,说话雷厉风行,动手速度杠杠滴,打仗狠辣,嘴巴更犀利!
长征那会儿走得飞快,跟着徐向前和李先念一路爬山过沟。
一九三六年和红一方面军碰头之后,就被调去抗大进修,结果被特别点名负责维持纪律!
抗大可不是随便让人开嘴的地方,他却毫不客气,班上那些不乖的小伙伴儿,都被他骂得差点流眼泪。
他是个打仗的出身,不喜欢那些空话,讲话就爱开门见山。
抗战时期,调到晋察冀军区担任司令员,第八军分区最牛的仗,就是百团大战的继续战,打得那叫一个欢实!
后来又叫媳妇给我指点方向,在大山里跟日本人玩捉迷藏的战斗。
他调兵遣将那是炉火纯青,手下乖得像小狗,政工干部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,就开会的时候性子太硬,不留丝毫情面,就连上面的人也不放在眼里。
聂荣臻对郭天民早就有印象了,简直比我对臭豆腐的印象还深!
早在1938年,咱就见过这家伙,那会儿还觉得这小子打仗有两下子,懂点政治,就是脾气挺火爆的。
郭天民可真是个直言不讳的人,会议上哪个指令让他不爽,他就直接怼回去,谁敢管呢!
1945年打完仗,情况可真是大变样了!
党吩咐军队要服从规矩,得有个统一的头儿,这晋察冀那边的战斗小组也在忙着重新整顿呢。
郭天民是晋察冀军区第二纵队的头头,表面上像是吃到肉了,其实肩上的担子更重了。
这一年,郭天民几乎每天都在最前头,带着他的部队在集宁折腾过,在察哈尔搞过事情,也在张北那边转悠过好几趟。
战绩没啥好炫耀的,损失却是蛮大的,尤其在张家口周围,那儿打得跟打麻将似的,总是一局未分胜负!
几位指挥官之间的协商乱了套,晋察冀军区的领导们压力山大,简直像是在走钢丝!
张家口那场聚会,气氛辣得很!1946年10月22日,晋察冀军区在涞源举办了一次总结的盛会。
前方刚刚遭了个大败,气氛比蒸锅里的包子还闷,干部们一个个低着脑袋坐着,没人愿意开口,会议室小得跟鸡窝似的,人却多得像集市,里头闷得跟进了麻辣烫店一样,窗户也不敢打开,就怕被外面的人听到悲惨的消息。
会议的掌门人是聂荣臻,他抱着个本子,在台上念经:“这次打仗没打好,目标没达成,损失不少,各单位沟通得不够……”
郭天民坐在最前面,没过十分钟,脸色就像被雷劈了一样!
等聂荣臻念完,准备点名说话时,他“嗖”地一下跳起来,把椅子拖得咯吱咯吱响。
他连个客气话都没扔,直接就来了句:“我有事要唠!”
现场的气氛瞬间凝固,郭天民一眼都没瞄聂荣臻,稳稳盯着会议室另一端,嘟囔道:“这回张家口外头打得栽了,谁来背锅啊!”
难道全怪咱们二纵这帮二货吗?
你们那帮指挥的跑哪去了?
荣臻的脸色像吃了个酸梅,嘴还没张开,郭天民就呼啦一下拍桌子,大声嚷着:“我们可是兵强马壮,打仗也最牛,可结果却是稀巴烂,这指挥到底是咋回事啊?”
会议上有个人想说点儿啥,怎么也拦不住,简直像一头牛闯进了白菜地!
郭天民说话像开火车,嗓门大得能把墙都震出个洞,虽然不点名,但大家心里明白,这一通话是往谁身上来的!
朱德一听这事,立马问:“怎么又是老郭啊?”
“他是不是又开口喷火了?”
这事我得来搀和一下。
朱德插了手,不是因为有人吆喝,而是事情闹得不成样子了!
聂荣臻火冒三丈,直接提前溜了,会议简直像赶集一样草草结束,事后许多干部都说:“郭天民那脾气真是猛得了!”
中央军委召开了一次临时小聚会,讨论事情,结果就是一句话:郭天民要换地方了,由中原野战军接手他的位置。
这话到了刘伯承耳朵里,他乐了,回了句:“这个小火焰啊,叫陈赓去对付!”
刘伯承一开口,就把陈赓郭天民的人给调顿了,消息一出,有人说这是惩罚,有人觉得这是放水。其实事情不复杂,朱德一锤定音后,刘伯承就动手了。
中原野战队那阵子正在把伙计们弄得越来越多,急需一个会指挥、敢动手的副将!
陈赓是中原兵团的头儿,虽然是黄埔的老校友,但性格跟郭天民就像南北风,一点都不一样!
郭天民是一颗“火药鸡”,而陈赓就是个“调解员”。
刘伯承眼光真不错,郭天民骂人说得也在理,发火虽说挺猛,但要是用得其所,就能变成“干劲儿”!
他明摆着要陈赓去管郭天民,这是有心机的。陈赓在抗战的时候当过教育大臣,还指挥过军队,最拿手的就是“招人”。
他对脾气火爆的部下从来不直接干对抗,反倒是采取冷处理和磨蹭战术,慢慢把他们的气都压下去。
郭天民一到中原兵团,唔哩咕,跟陈赓打了个照面,没先来一句满口的“你好”,直接就埋头研究地图了。
陈赓不着急,慢慢地泡了一壶茶,端到桌子上,说:“别急,先来口水润润喉!”
“我不仅没多讲啥,也没去啰嗦晋察冀的事儿。”
新来的副司令,按说应该先聊几句,结果郭天民一句话没说,赶紧抓起图纸琢磨线路。
陈赓在一旁愣了五分钟,啥话没说,直接转身就溜了。
从那一瞬间起,两个人都心里有了谱:各自管自己的事,但谁也别瞧不起谁。
郭天民接过的是第四兵团,这一伙儿的活儿就是跟刘邓大军一起上西天,中原这块地方水深得很,国民党在郑州、洛阳、南阳等地还屯着大军呢!
第四军团负责的是那条西边绕圈的路,地方复杂得像个乱麻,人马杂七杂八,真是块硬骨头!
刚到中原没几天,陈赓就下令搞个军事演习。
郭天民参加那场演习,嘴巴一句重话都没放,但他三次拍桌子,还是那个老毛病,这回倒没人敢反驳他,大家反而把他的每一句话都记得一清二楚。
他搞了个歪打正着的抢攻策划,简直把关键给戳中了!
陈赓一嘞头,立马就在简报会上递交给中原局审批,真是干脆利索!
几天后,战斗部门发出了“西平绕道计划”,署名是“第四兵团指挥部”,郭天民这下子心里稳了,知道自己还没被踢到边缘去。
怒火虽然在心里翻腾,但不随便发泄,该做的还是得做,出手依然狠,话说得也不拖泥带水,说完就潇洒离去。
打完这仗,四兵团把西平、舞阳、临颍三块地方都揽到手了,刘老大在战报上点评说:“四兵团真不错,这指挥也稳!”
时间不长,中原的打打杀杀平静后,郭天民被派去当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的副头儿,往福建那边一溜烟就去了。
他这一辈子搭过不少伙,真正让他收心、学会“乖乖待着”的,是陈赓。
老“刺头”收拾心情,升上将军,1949年以后,郭天民加入了解放福建、广东、海南等地方的行列。
他还是那么个性格,报告能不做就不做,表彰大会根本不屑一顾,啥事儿都要亲自上阵,跑到前面去监工,就连打匪贼的时候也非得带着队伍下乡进山!
1950年朝鲜打仗的时候,志愿军筛人选,郭天民的名字没在名单上。
因为他身体欠佳,不太适合跟联合国军打交道,干脆把他调回南京军区当个副司令吧。
这时候,陈赓正当副总参谋长,又把郭天民推出来,让他参与军委的科研和军校的建设。
郭天民跑去石家庄的军事学院当副院长,他对后勤和教学研究是一头雾水,结果在课堂上狠刷存在感,推出了个啥“实战演练教学”,结果让全校都跟着学这个新花样。
郭天民在1955年蹭到了个上将的好头衔。
颁奖那天,陈赓在旁边拍了拍他的肩膀,啥也没说,像个默默守护的看客!
这俩人在一起的那些年,真的是一个文雅得像书卷,一个粗犷得像铁锤。许多年轻干部都惊讶,这两个人差得跟天上地下一样,居然成了一对合作得不行的将星!
老郭年纪大了,成了军委顾问,话也变少了,但开会还是抢着坐在最前面。
只要聊起战争的历史或者打仗的例子,他就是那个第一个跑出来抢麦克风的人,意见直来直去,一点不拖拉!
有个统计显示,退休前他跑了35次战史审议会,是提意见提得最多的几个人之一,简直成了“建议小能手”!
郭天民(排第二)
在70年代初,他忙活整理三大战役的历史资料,特别是在徐蚌会战的稿子上,写了密密麻麻几个页面的小注,全都是实战的小细节和地图的调整信息。
蛮多人都说,这个将军就像是“军营里的活百科全书”。
1981年去世,葬礼简单得像过家家,高层送的挽联,没啥花哨的,只有四字:“做人要正”!
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第二期
旗开网-旗开网官网-配资炒股交易平台-线上配资电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